贵宾登录

探寻全省首家产业工程师学院的“创新密码”中安在线一马鞍山

日期: 2023-09-28 15:47

  探寻全省首家产业工程师学院的“创新密码”

  让毕业生带着职称去就业——这一创新之举源于马鞍山创新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、推进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。

  2021年12月,在省人社厅的支持和指导下,马鞍山市人社局与马鞍山学院创新共建全省首家产业工程师学院。去年8月,学院首批277名毕业生,已有213名经评审认定获得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,成为全省首批拥有学历、学位、专业技术职称“三证”的应届毕业生。

  创新人才培育,增强就业竞争力

  这213名拥有“三证”的应届毕业生中,其中1人被评为工程师、13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、199人被评为技术员。

  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级毕业生韦传杰被评为工程师。

  因在校表现优异、专业素质过硬,尤其是工程师职称优势,韦传杰免试进入了一家上市公司。谈起在学院的学习实习经历,韦传杰仍印象深刻。“在校期间,得益于产业工程师学院这个好平台,我参加了各类专业技术大赛,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取得国家技能等级中级钳工资格证。在各种大奖和论文发表的加持下,我最终获得了工程师职称。”韦传杰说。

  产业工程师学院负责人介绍,这种新型人才培育模式,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,也让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,校企之间实现了“无缝衔接”,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。

  数据显示,在学院首届277名毕业生中,当年初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5%。

  创新评审机制,严格标准规范

  “我们始终把评审质量放在首位,切实做到严格标准、规范程序、公平公正。”提起整个评审过程,市人社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,经省人社厅批准,在马鞍山学院设立全省首个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,将职称评审权限由市直部门下放给学校,严格规范开展评审,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认可度。

  依据省职称评审政策有关规定,市人社部门指导学院制定《工程师学院学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(试行)》,从基础理论、实践训练、学科竞赛、专利发明、毕业设计、论文发表、证书获得等方面,细化技术员、助理工程师、工程师的参评标准,确保评价的人才符合企业“拿来即用,用得顺手”标准。

  评审权限下放后,评审专家从哪里来、评审流程如何设定等,也是影响评审公信力的重要因素。

  为此,我市组建了由高校、企业、政府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库,去年随机抽取了17名专家对首届毕业生进行了评审。评审时邀请省人社厅专家现场监督指导,采用全省统一的网上评审平台,专家线下会审、集体评议,做到公平、公正、客观。此外,评审结果首先由学院公示,再报市人社部门公示,对公示无异议的学生颁发职称证书。

  创新运行模式,促进产才融合

  对于产业工程师学院的运行,从学校教学课程改革到人才培养创新和评价体系设定,人社部门和学校一直都在磨合和提升中。“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,紧紧围绕我市产业情况和创业城市建设,努力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。”市人社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。

  因此,学院着力优化课程设置,推动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。大学一年级,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;大学二、三年级,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、论文发表和专利发明;大学四年级,结合企业生产科研活动,把课堂“搬进”企业。

  在搭建实践平台方面,学院突出工程实践能力、设计能力、创新能力训练,通过“引企驻校”“引校进企”“校企一体”等方式,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00余个,建成工业机器人、VR、非标自动化等一批实验平台。粤美金属、众翌科技等50余家规上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,开设冠名班、定向班,订单式培养人才。

  学院还实行“校内导师+行业导师”双导师制,围绕首批试点的8个专业,选送专任教师到行业龙头企业现场培训、挂职锻炼,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,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。

  持续探索创新,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

  产业工程师学院的设立运行,大大提升了大学生与本地企业、本地城市的紧密度和耦合度,有利于吸引更多毕业生在马就业创业。同时,学院也一直在监测评估,对评审方式、学生就业、企业认可度等方面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,不断改进提升。

  实际上,产业工程师学院也是瞄准我市主导产业、战新产业发展方向,积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迫切需求的务实举措,通过将产业和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,加强“产学研”深度融合,以前瞻创新推动优先教育,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。同时开展针对性实习实践教学活动,增强学生对本地产业的了解,助力学生本地就业创业。

  今年,产业工程师学院试点范围又扩大到安徽工业大学、皖江工学院2所本科院校。

 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将紧紧围绕我市“1+3+N”产业集群,不断完善产业工程师学院教学培训模式及内容;大力推动学院主动对接行业标准、生产流程、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,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;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,努力为打通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的融合通道提供更大支持,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